- 相關推薦
地理學術論文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弊寣W生投入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能去體驗學習的過程。地理作圖作業(yè)就是按照學習的要求或目地設計的作圖作業(yè),強調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學習后的反饋。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達到高效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就必須要有針對性。作圖作業(yè)能反饋課前的預習情況和課堂學習情況,能對教師有效地安排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筆者嘗試了一段時間后,下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利用作圖作業(yè)深化對地理概念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維的基本單元,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地理概念多而雜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難度所在。從教學內容來看,地理概念是由圍繞教學主題的核心概念和與主題關系不大的相關概念構成的。核心概念是教學的重點,學生是否理解核心概念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運動”中,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等是核心概念。教師很難僅僅用文字把其講透。如有一部分學生難以區(qū)別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這時可以設計讓學生在地平圈上畫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畫好后讓學生在課中展示,再師生共同修正學生所畫的圖形,得出正確的圖(如圖1),H正表示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是當?shù)氐胤綍r12時的太陽高度,而H(太陽高度)一天中是在變化的,這就會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并理解概念的外延,即H>0°的這段時間為晝,H<0°的時間為夜。
在計算某地正午太陽高度時,僅僅告訴學生公式(H正=90°-a[緯度差],緯度差為所求地緯度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的差值),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尤其是緯度差的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若用示意圖則較直觀,學生計算時也不容易出錯。因此,可以讓學生畫圖表示緯度差。
例題 計算30°N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計算出夏至日H=90°-a2=90°-(30°-23.5°)=
83.5°;冬至日H=90°-a1=90°-(30°+23.5°)=36.5°。
由此可見,對于抽象的概念,利用作圖作業(yè)能讓學生深化對其理解,并且能讓學生學會圖文轉化。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突破學習的難點,也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利用作圖作業(yè)分析地理過程,使預習高效,提高課堂效率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強調陸地表層系統(tǒng)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隨時間變化的特征。地理過程一般是動態(tài)的,對地理教學要求非常高,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大難點。利用作圖作業(yè)能化抽象為具體,變動態(tài)為靜態(tài),形象地再現(xiàn)地理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如在“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時,可讓學生先預習,并讓學生完成作圖作業(yè)(如圖3)及相關問題。
問題:
(1)描述大氣受熱過程。
(2)說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3)分析近地面大氣增溫的主要熱源。
(4)為什么大氣對地面具有保溫效應?
教師課前批改作圖作業(yè),能明確學生預習的情況,了解學情。在上課時,師生共同修正作圖作業(yè),形成正確的簡化圖式,并用文字歸納“大氣的受熱過程”。
(1)描述大氣受熱過程。
答: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輻射。
(2)說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答: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3)分析近地面大氣增溫的主要熱源。
答:地面。因為大氣主要吸收長波輻射,而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4)為什么大氣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答:大氣輻射中的大部分能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補償?shù)孛鎿p失的熱量,從而起到保溫作用。
課前通過讓學生預習完成作圖作業(yè),一方面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授之以漁”,即讓學生學會用作圖的方法分析地理現(xiàn)象或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事半功倍。
三、設計作圖作業(yè)變式訓練,加深學生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的理解,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均屬于自然地理的范疇,書上雖然有圖,但其圖像一般比較抽象,應建立空間模型。如熱力環(huán)流、三圈環(huán)流等,是大氣運動教學的重難點,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地理學科中的變式訓練是指保持原命題的本質不變,不斷變換原命題的條件,或結論,或形式,或空間,或內容,或圖形等,產(chǎn)生新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去探究問題,從而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教師在教授完新課后,往往可以設計變式作圖作業(yè),來加深學生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三圈環(huán)流時,教師一般按書上的圖來講(如圖4)。作圖的地理原理是:假設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地表性質均勻的條件下,形成7個氣壓帶和6大風帶。為了加深學生對三圈環(huán)流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變式圖讓學生來畫(如圖5和圖6)。
學生作圖后,師生共同分析作圖的得失,歸納出正確的作圖答案。在這個作圖的過程,學生不僅完成了空間的轉換,提高了讀圖、析圖能力,也進一步理解了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遷移了知識。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學生還會發(fā)現(xiàn)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設計地理作圖作業(yè),提升學生的空間定位和分析能力
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點是區(qū)域性、綜合性、時空性。地理學科最重要的思維方法之一是綜合分析法,即對任何區(qū)域地理問題要從自然地理因素與人文地理因素兩方面綜合分析,從而找出地理事物空間運動與空間演變的規(guī)律。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的考查都需落實到具體的區(qū)域,因此區(qū)域定位是分析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問題的前提。設計地理作圖作業(yè),讓學生動手畫圖,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空間定位和分析能力。如在復習新疆時,可設計如下的作圖(圖7)作業(yè)讓學生來完成。
作圖要求:
1.在圖中畫出重要的經(jīng)緯線(40°N、45°N和
85°E)。
2.在圖中作出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
3.在圖中注明兩大盆地,并說出天山的地質成因。
4.根據(jù)新疆的地理位置,從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角度分析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和農業(yè)的特點(構建知識框架)。
1,2答案:如圖8。
3.答案:天山屬于斷層山,是巖層斷裂相對上升形成的。
4.答案: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睂W生通過作圖,能加強學生對重要地理事物分布位置的把握。在區(qū)域定位的基礎上,學生應用整體性的原理分析出該區(qū)域的主要特征。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整體性”的基本觀念,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全面準確地分析區(qū)域特征,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區(qū)域的能力。
總之,設計合理的作圖作業(yè)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但要讓學生學會作圖,在課堂上教師還需多用板圖示范,潛移默化。由于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教師在設計作圖作業(yè)時要有個性差異。
參考文獻:
1.全字正,唐建軍.思維球模式圖與我國若干重要地理界線劃分的探討.地理教學,2014年17期.
2.楊思竅.基于地理問題解決的圖式教學.地理教學,2013年14期.
3.張國民.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地理綜合題.地理教學,2013年17期.
【地理學術論文】相關文章:
學術論文寫作11-20
學術論文寫作的格式03-19
學術論文提綱范文03-06
學術論文寫作要求03-06
學術論文寫作流程12-06
學術論文發(fā)表流程11-18
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11-26
學術論文寫作的要點03-18
學術論文的格式規(guī)范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