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絕對的真理與方法
現(xiàn)代西方哲學對傳統(tǒng)哲學的批判和消解,確實取得了許多積極的理論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哲學的使命、功能和作用的現(xiàn)代理解。按照馬克思和伽達默爾的看法,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根本缺陷是理論和實踐、沉思和行動的分離。這一方面導致哲學脫離生活世界之根,陷入無限反思的追逐中,難以找到生活需要的最終真實;另一方面理論和沉思固有的實踐性要求又總是包含著規(guī)范生活的強烈沖動。哲學理論一旦獲得意識形態(tài)或權威話語的力量,哲學就成為消滅差異性,制裁非理性的專制力量,用中性的說法是“以理殺人”,羅蒂說這是“學科帝國主義”或“概念帝國主義”。
哲學的這種文化霸權來自于知識和權力的復雜交織,并不完全是哲學自身的罪孽,而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和思維方式卻也難辭其咎。在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中始終存在著精神物質(zhì)化、概念實體化的傾向,哲學反思獲得的概念認識總要被投射到外部世界之中作為實體化的本體而存在,似乎只有如此哲學真理才有堅實的對象基礎,其結果是實體本體成為外在于人的異己的神圣存在。這種實體本體論的形而上學根源于西方哲學知識論的思維方式:哲學知識也是對象性的知識,是對某種實體本體的描述或反映。其實這種本體乃是超驗的,是思辨構造的東西,它可能有邏輯存在的理由,卻不具有經(jīng)驗存在的實在性。由于錯誤地把本體物質(zhì)化、實體化,哲學規(guī)范成為自然定律一樣的強硬規(guī)范,并且是絕對規(guī)范,因而隱含著成為某種“帝國主義”的危險。
哲學的基礎主義、帝國主義或絕對主義也根源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傳統(tǒng)成見,智慧、知識和真理是分成等級的,愈是普遍的、抽象的,愈是智慧的、真實的。實用的技能和影像中的世界不是智慧和真實,而理念的回憶和關于事物普遍原理和原因的知識才是最高的智慧。按照這種看法,哲學對其他文化形式和人類活動方式的統(tǒng)治就是合理的,哲學王或哲學家理應享有至高無上的文化特權。這種貴族式的哲學傲慢必然受到現(xiàn)代哲學家自由、平等意識的反抗,哲學不是一級真理,哲學不能給其他知識和倫理生活提供絕對的基礎,哲學只是多種文化形式的一種,更激烈的說法稱哲學是無意義的胡說。我認為,現(xiàn)代哲學對哲學功能、作用的限制是正確的,哲學與其他文化形式的關系應當作相對的理解,哲學相對于其他文化形式說并無天然合理的特殊效用和權力。
從哲學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上我們可以接受相對主義的觀點,但卻不能接受哲學相對主義。哲學上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非理性主義等否定性哲學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相對主義的原則是否也是相對的,懷疑主義是否也懷疑自己的主義,非理性主義只能理性地言說,這并非僅是邏輯上的諷刺和機智,而是關乎哲學理論性質(zhì)的根本問題。
合理的哲學形態(tài)只能是肯定性的、建設性的、絕對主義的形態(tài),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拆解和解構等只能視為有益的哲學評論或哲學批評,而不是哲學理論形態(tài)。原因是哲學在本性上即是人類思維的絕對性維度,正是因為話語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樣式等是相對的、多元的,人類才渴望獲得對生活和世界的某種絕對理解。哲學真理不是具有更高概括性、更大普適度的科學真理,它是非對象性認識因而是絕對的真理。
按黑格爾、斯賓諾莎和莊子的看法,絕對是全體,因為不是全體就有與之相對的部分;絕對是無限,無限不是量性規(guī)定的“惡無限”,而是沒有外在的它物限制;因而絕對是自由,無限的全體才是自決、自由的。絕對就是莊子無限神往的無待無憑的絕對自由。哲學思維的絕對維度就是人類自由的理想。
下一頁
【絕對的真理與方法】相關文章:
“道”與“真理”11-20
事實、真理與價值03-19
論真理和錯誤03-18
中介視域的真理觀03-20
真理之爭—哲學的起源與未來03-21
真理之爭-哲學的起源與未來03-20
《邏輯哲學論》中的真理概念03-03
探析藝術作品對真理的顯現(xiàn)01-07
論絕對法律行為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