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欣賞
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記錄了蘇東坡的一生,以下應(yīng)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欣賞,歡迎閱讀本文!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欣賞一】
湖州任期滿,蘇軾例行公事向朝廷上書謝恩,無奈小人亡他之心不改,雞蛋里挑刺,硬說他有諷刺朝廷,中傷皇帝之意。誰讓他在奏章中夾了點牢騷話呢?“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是不是“牢騷太勝防腸斷”?古代文人多以一文成名,求得功名利祿,也可因一文成為階下囚甚至遭致殺身之禍。蘇軾所處的時代還算好的,皇帝、太后信任他,而就是一群宵小也可讓你寢食難安,這正如“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四個月又二十天的牢獄之災(zāi)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
一、東坡居士
此時的蘇軾變成了一個農(nóng)夫,正如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蘇軾開荒東坡,于是有了“東坡居士”的自號。此時的東坡也頗有些隱士的意味,正如他自己所說陶淵明是他的前身,但畢竟東坡不是五柳先生,即使做農(nóng)夫也是做得有滋有味,青菜湯可以發(fā)展為“東坡湯”,就更不必說“東坡肘子”之類的美食了,哪像陶淵明“耕植不足以自給”。
二、瑜伽與煉丹
在黃州的日子,東坡開始鉆研佛道,潛心研究靈魂的奧秘,有印度的瑜伽術(shù),有道家的神秘修煉法。在我看來,黃州以前的蘇軾儒家思想占了主導地位,儒家思想的“達者兼濟天下”是多少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境界,他們飽讀詩書,一心救濟天下蒼生,從他們所讀的那些史學、經(jīng)書可窺見一般。如果說儒家是個人與外界的積極狀態(tài),那么佛家便是個人與外物的和解,道家便是外界作用于內(nèi)心的寧靜。儒佛道的思想在蘇軾的思想里是如此巧妙地融合。當他有一定的實權(quán)時,他便盡自己的可能造福一方百姓,為皇帝分憂,當處于江湖之遠,他依然心系百姓,更多的是與百姓同樂,與各色人等友好相處(除官場小人外),他的內(nèi)心有矛盾,但最終外界的矛盾與內(nèi)心的矛盾能夠和解,這就是東坡,他沒有像屈原那樣投江以顯示其遺世獨立,也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過苦日子,也沒有像杜甫那樣漂泊無依,他到哪里自然會圍攏一批人,總是活得逍遙。
三、作品
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詩是蘇東坡初到黃州時所作,那月夜孤鴻原就是蘇軾的化身,那是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的反映。有一首歌《寂寞沙洲冷》,原來源頭在這里,歌曲與原詞清冷的意境倒也有些相似,不過原沒有蘇軾的那種孤傲。如果說初到黃州的蘇軾有一種孤傲,那么當黃州的赤壁、黃州的一草一木慢慢成為蘇軾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便有“風物長宜放眼”的境界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竹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莫大的慰藉。
這段時間,東坡的作品更震撼心靈,更引人思考人生的意義價值。山中遇雨不過一件生活小事而已,蘇軾卻悟出人生的風雨,喜歡他的《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是怎樣的從容,“亦無風雨亦無晴”那是怎樣的豁達。敬佩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積極進取。欣賞他“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灑脫。羨慕他“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飄逸。更追求他“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釋然。“但少閑人如吾兩人則耳”可透視出蘇軾心靈深處并非一味曠達,畢竟他還是肉身,他還要食人間煙火,不過他給予世界的很多,而索取得很少。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與蘇軾,與每一個懂他的人都是朋友,都可以互相取樂。難怪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這樣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刺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特點喜歡余秋雨的這段話,一種唯美又深沉的文字直擊心靈,會讓你覺得在東坡的面前自己就是一個俗人。沒有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生是輕佻的,沒有經(jīng)歷過苦難,也很難理解人生的真諦。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少有這樣酣暢淋漓、力透紙背的文字,而是一種隨意的聊天式的述說,這是完全不同的更格。在我看來,林語堂先生就是要還原一個作為人的蘇軾的本真的一面,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文豪的一面。
四、翰林學士知制誥
當我們對于蘇軾遭遇恨得牙根癢癢時,當我們又與蘇軾飽覽赤壁月夜后,朝廷傳來好消息。蘇軾在到達精讀八個月之內(nèi),連升三級,被擢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離宰相僅一步之遙,此時蘇軾四十九歲。這期間,“他擬了約八百道圣旨,現(xiàn)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無不鏗鏘有聲,妥帖拱橋,簡練明確。”這一時期的蘇東坡應(yīng)該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了。一方面,在朝廷上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才學,生活上妻賢妾憐子孝,社會上他的名氣之盛達到極點。“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學士”更將蘇子文風傳承。蘇軾并沒有極力謀求權(quán)勢,而是致力于文學藝術(shù),他倡導讀書人要用頭腦思索,要有批評的勇氣。
五、集眾家于一生
“蘇軾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文人畫。他和年輕藝術(shù)家米芾共同創(chuàng)造了以后再中國最富有特性與代表風格的中國畫。”在中國書畫是同源的,宋四家,林語堂只提到了蘇軾、米芾、黃庭堅,說他們都是詩人、畫家、書法家,沒有提及蔡襄,大概因此人人品不好吧!短K東坡傳》讀書筆記系列一、《蘇東坡傳》讀后感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欣賞二】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書中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蘇東坡若回到民間,那他就猶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陸地上拖著鰭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個海豹。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中國的`農(nóng)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饑挨餓;一是遇豐年,鋃鐺入獄。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yè)人品,與生命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tài)。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fù)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說:“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這是孟子對孔夫子參政態(tài)度的概要結(jié)語。
我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過去生活的態(tài)度,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
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涂。但構(gòu)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jīng)久不見
蘇東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氣質(zhì)像子由那樣恬淡沉靜,他必然會樂于接受的。但是問題不是他如何向,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問題,而是感性的問題。
此處,高在山巔,天與地互相接觸,風與云交互鼓蕩,陰陽雌雄之氣,獲得會合凝聚,是以“巫山云雨”一詞,至今還留為男女交歡之稱。
延緩年老展長青春的第一條規(guī)矩,是避免一切情緒上的煩擾。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一個城市,能得詩人發(fā)現(xiàn)其生活上復(fù)雜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xiàn)此地的精粹、氣象、美麗,也頗不簡單。
談?wù)摰教K東坡,我們就不能避免“氣”這個字。因為每個文學批評家綜括蘇東坡的個性,必用孟子所說的這個“氣”字。“氣”本是普通字,是空氣,是氣體,是大氣,是精神,是力量,是運動,是悶在心里的惱怒。在《孟子》里,“氣”是哲學的概念,類似柏格森所說的“生氣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氣”。使偉人和匹夫顯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氣上的差異。在孟子的哲學上,“氣”是偉大的道德動力,更簡單說,就是人求善、求正義的高貴精神,這種精神,人人皆有,是與生俱來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這個“氣”可因得其陶冶營養(yǎng)而增長強大,亦可因消減而衰弱。
歸根結(jié)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
出外旅行的人,極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諸天命,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偶爾他們的船駛過一個孤立的茅屋,只見那茅屋高高在上側(cè)身而立,背負青天,有時看見樵夫砍柴?茨敲┪莨铝懔懔⒃谀抢铮憧勺C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貧無疑,小屋頂僅僅蓋著木板,并無瓦片覆蓋。蘇東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勞苦,忽然瞥見一只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絲毫不為明天費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盤算,為了功名利祿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銬鐐的夾鎖,是否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解脫后的象征。
蘇東坡去世后,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采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仆,他比蘇東坡如何?老仆回答說:“蘇東坡寫得并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靈魂之自在確與身體之自在有關(guān)聯(lián)。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
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shù)責o醫(y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shù)人喪生于醫(y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今日蘇堤橫臥湖上,此一小小仙島投入水中的影子,構(gòu)成了“三潭印月”,湖邊垂柳成行,足以證明蘇東坡在設(shè)計風景方面的奇才。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欣賞】相關(guān)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5篇01-04
蘇東坡傳讀后感03-17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02-13
蘇東坡傳讀后感初中02-13
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02-13
《蘇東坡傳》讀后感2000字10-31
《蘇東坡傳》讀后感2000字10-29
蘇東坡傳讀后感700字02-13
蘇東坡傳讀后感范文1000字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