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1
今天《萬歷十五年》進入了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可謂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根頂梁柱了,這根頂梁柱一倒,明帝國頓時失去重心,一步步滑入深淵。申時行雖然老成持重,但他所苦心經(jīng)營的,終究只是表面的平和,是一抹夕陽紅,是無法把脫軌的帝國拉回來的。而這樣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萬歷皇帝向他的臣民做消極怠工,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我一看到我也有種摸不到頭腦的感覺。在我們平常的印象中,君臣關系要么是琴瑟和鳴(原意指夫妻,這里我覺得君為夫,臣為妻也并非不可不是么)如唐太宗一朝;要么是君主絕對專制,臣子只是一群附庸如隋煬帝一朝;要么就是臣下亂政,君主形同虛設如漢昭帝一朝的`霍光。再者說,君主消極怠工的也不少,可是消極怠工是為了對抗臣民就很稀奇了,至于萬歷為何會如此,書中也做了解釋。萬歷之所以如此,乃是出于一種報復,報復文官們不支持他廢長立幼。前文已述,萬歷的寵妃是鄭氏,因此他想讓鄭氏的孩子做太子,可惜鄭氏的孩子并非嫡長子,這就是私人情感和禮制的沖突了,而在明代,禮儀道德甚至可以凌駕于法律,因此那些飽受禮儀道德熏陶的文官自然不可能同意這樣違背祖制的想法。不過話又說回來,萬歷單純憑借個人情感來決定立儲這樣的大事,自是不合理,可難道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就很合理么?我們都知道科舉制的意義就是打破了門第和出身對于有才之士的限制,然而選拔官員如此開明,怎么到了立儲就如此草率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并不認為這可以以一句“這是祖制”來解釋,九品中正制也是祖制,為什么就能改呢?
說到底我認為這還是那些臣子的人性的弱點,科舉取士可以幫助他們飛黃騰達,可一旦他們踏入仕途,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就又開始滿口禮制,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雙重性格”,實在是可笑至極。
言歸正傳,萬歷經(jīng)過了這么多事情,已經(jīng)是一個“老油條”了,他不反駁,不屈服,只是這樣冷處理,倒也扛了一段時間。不過眾口鑠金,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萬歷還是沒能撐住,立了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下好了,皇帝徹底死心,不僅是廢長立幼的心已死,連工作的心也一并化為灰燼,就這樣,大明王朝在這樣的“無人駕駛”狀態(tài)下駛過了二十年。御宇48年后,萬歷駕崩。不過人雖然不在了,事情還未了結,文官內部早已沒有了反對萬歷廢長立幼時的同心協(xié)力,而是分裂成了諸多派別,經(jīng)過了萬歷一朝,文官內部的裂痕已無法彌合。
萬歷不是一個好皇帝,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利于他對于文官們的統(tǒng)治。管理下屬,無非就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下功夫,可萬歷呢?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反其道而行之。在他執(zhí)政后期,由于怠于政事,因此對于官員的物質獎勵也就擱下了,又由于萬歷向來對于各種禮儀毫無興趣,因此精神獎勵也就不復存在,那既然沒有激勵,哪個官員會有動力繼續(xù)效忠呢?
至此,這個王朝已經(jīng)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就像一輛車已經(jīng)失去了動力,只是憑借慣性在向前挪動。這個惡果的種子,要在幾十年前就已經(jīng)種下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2
當年《人民的*義》熱播時,高育良反復提及的《萬歷十五年》就引發(fā)了我的好奇,后來看到讀書會內很多書友推薦此書,便果斷下單。今時今日,終于有幸拜讀。
寒冷的冬日,獨坐在五樓會議室享受寧靜的讀書時光,恍然間仿佛回到了大學校園里的圖書館:手捧一本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這份獨品書香的喜悅比書籍本身還讓人沉醉。
讀罷《萬歷十五年》,贊同作者的大歷史觀: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作者從萬歷皇帝、位極人臣的張居正、申時行以及一代名將戚繼光等人著筆,以萬歷執(zhí)政第十五年為引子,抽絲剝繭,通過這些人物命運的變化,揭露了明朝乃至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僚體制。這個體制中,帝國真正的主人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天子不過是國家機構運行所需要的產(chǎn)物。國家一項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如若有沖突,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比如立喜愛的幼子為皇太子。這讓我想到《滄浪之水》一書中的主人公,從小科員一路升為廳長,總以為地位越高受得約束越小,其實不然。
千百年來,這個體制的運行沒有法制作保障,靠的是道德的力量來約束,導致弊端重重。道德至高無上,但它終究代替不了法制。像讀書會的運行便是同理,有了“一月至少讀一本書”的鐵軌約束,大家讀書的效率顯然更高。對我尤為如此,雖然我有一顆瘋狂熱愛讀書的`心,卻總是諸事纏身,沒有讀書的時間。今天“迫于群規(guī)”,足足抽出一下午一晚上的時間讀完了拖延一個月的書。幾十人的讀書會尚且如此,龐大的國家機構呢?道德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期待我們的法制越來越健全。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3
萬歷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嚴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讀經(jīng)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開始萬歷皇帝也想按著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嚴重旱災時,甚至親自步10里為百姓祈雨。但是經(jīng)過一些事情,慢慢發(fā)現(xiàn)的人性和體制的復雜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對他嚴格說教的導師張居正個人生活被揭發(fā)是如此腐敗,而文官打倒張居正的文官的目的,顯然又和他萬歷初想的并不一樣。當他想自己能主導政治時,卻發(fā)現(xiàn)想做任何的改變,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以道德和祖法為工具的阻力讓他難以對抗。黃老先生講明朝是文官體系為統(tǒng)治的,不如直接講以儒家意識形態(tài)為統(tǒng)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難對這種意識形態(tài)有任何的挑戰(zhàn)。最后萬歷選擇妥協(xié),以道家無為來默默的發(fā)泄他的不滿和進行抵抗。書中儒家意識形態(tài)根深蒂固,以及這種意識形態(tài)和人性的沖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為。
張居正政治上厲行改革,做為萬歷的老師,對皇帝嚴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滿口節(jié)儉,而私生活極其奢侈。厲行改革,卻又不了解實際情況,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時也得罪了一批人。結果一死,整個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時行做為首輔,行為卻和張居正完全不一樣,在處事上他信奉調劑折衷的原則來調節(jié)文官間,皇帝官僚間的矛盾。這種行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協(xié)的產(chǎn)物。
海瑞更是個爭議的人物,他嚴格尊崇孔孟之道,對崇尚道德,嚴守法律。他的這種行為,當時的官僚對其即希望是一個社會道德的標桿,又知其的脫離現(xiàn)實性,對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為。海瑞個人可以通過自律及對價值的追求了來到達,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脫離人性,必然不具備大眾性。其很多行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極端推崇,休了兩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還有對個人欲望的極端抑制,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離的。其行為對具體事物的處理效果,也頗受爭議,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會的事情復雜,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當時的精英階層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行為也有爭議,象李贄就明說有時清官比貪*更誤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敗也能贏當時讀書人非?粗械拿u,處事固執(zhí)而不知變通,往往導致事情往壞的方面發(fā)展。
在寫戚繼光和李贄也真實的把其多面性呈現(xiàn)給了作者:戚繼光有軍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納妾,行賄張居正的一面。李贄一個學者,思想家,其對人對己對社會的妥協(xié)與抗爭記述,也非常真實。這種性格多面性的記述更加體現(xiàn)了人性。
現(xiàn)代大眾社會行為學說,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觀點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場,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觀理性。黃老先生能客觀理性的研究這段看似平常,確是很典型的歷史時間,并且又能非?陀^理性的呈現(xiàn)給大家,確實是讀者的幸運。
讀后,感覺最深的是,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為,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決策面和執(zhí)行面還有基層中間過長的距離和脫節(jié)導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權的社會體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對社會穩(wěn)定其作用,社會發(fā)展更依賴于技術方法和本身的規(guī)律的研究。個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會群體中有時是矛盾的,社會群體和個人很多規(guī)律是相反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4
書中以小見大,僅用區(qū)區(qū)幾年的歷史光陰分析了一個朝代的消亡史,乃至一個民族的注定衰弱與覺醒。中國兩千年的文明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書中敘及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
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況斷非個人的原因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古代無完善的'法制與執(zhí)行力,依賴道德約束人們,以使文官集團日趨強勢,社會制度止步不前。
中國文化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chǎn)物,無海洋性國家的經(jīng)驗。未放眼全世界,未著眼于更長遠的歷史,致使我們故步自封,沒跟上世界大潮流。要把道德的范疇放得遠大。歷史觀點代表人生哲學,不能收短時間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閉戶造車,不顧外間情勢單獨決定。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5
和我一起讀這本書的同學們多感慨此書行文散漫,思想飄忽,理解起來似乎總在得與不得之間。讀過第二遍以后,這本書給我留下了遠好過初讀時的印象!度f歷十五年》的文章敘述看似漫無邊際,卻是形散神不散。
先從歷史分析的角度來看,作者從萬歷一朝中的小事件著力,一步步地展開了這幅晚明的歷史圖景,通過事件之間嚴謹?shù)倪壿嬐评,從一個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身上解讀出技術與道德在中國古代的沖突和妥協(xié),實是精彩,再看作者使用的史料類型,本書多引《明史》、《明實錄》、《皇明經(jīng)世文編》等正史典籍,雖然書中許多場景(如第一章開頭)皆存在著作者的想象,但對本書的嚴謹度影響不大。
此外,本書最大的.爭議之處在于第七章對李贄哲學的論述,可惜筆者也是門外漢,不能參透其中奧妙。但分析過多種不同的觀點后,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黃仁宇先生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存在一些海外學者共有的態(tài)度,即中國這樣的社會,很難自發(fā)產(chǎn)生新經(jīng)濟、新思想的萌芽,最可能的情況是在外力作用下“被現(xiàn)代化”。這種偏見可能影響了他對相關史料的取舍。
總的來說,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通過對晚明一個年份的深度聚焦,使我體會到了明代中國官僚階級的運作方式,也意識到了技術與制度在現(xiàn)代國家中扮演的不亞于道德禮儀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黃仁宇先生對明代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論述,但為了貼合主題,在對史料的取舍方面作為史家有失偏頗,不夠公正,難免引人詬病。此為美玉之暇,亦為本書的一大遺憾。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6
其實不算認真看完,只是快速瀏覽。里面很多故事已經(jīng)有所了解,因此對我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書末的“《萬歷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說白了就是,把明朝這段歷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時間長度拉長到數(shù)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觀上無法看到的東西。
對于當時中國的日漸衰落,以及中國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學時候學了無數(shù)遍的“生產(chǎn)關系不符合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具體點說,什么民主自由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種東西之上,那就是“契約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礎。這一點,有賴于商業(yè)的發(fā)展,翻過來又能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這就是為什么目前國內都說“經(jīng)濟改革倒逼政治改革”。某種先進的生產(chǎn)關系在一開始會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但到了瓶頸期,生產(chǎn)力的.繼續(xù)發(fā)展就會受到限制,而這時,就會產(chǎn)生促進生產(chǎn)關系改革的呼聲。
黃仁宇還談到了市民階層的重要性。不知中央大力推進城鎮(zhèn)化的時候,有沒有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聯(lián)想到前段時間廣東發(fā)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約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這既是南方商業(yè)發(fā)達的結果,也反過來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
要實現(xiàn)富強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氣質和小農氣質去掉,除了大力提倡發(fā)展經(jīng)濟外,如何改革上層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臨的一大問題。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7
世間已無張居正,然則人人張居正。
張居正死了,但是他卻是一道影子,貫穿著全書。張居正在政治改革上的覓無出路是一種苦悶。這也是皇帝的,申時行的,海瑞的,戚繼光的和李贄的苦悶。也是在儒家道德精神統(tǒng)治下,體制的苦悶。
在帝國的權威上,皇帝的'苦悶在于,他只是一個活祖宗,禮儀的化身,他和一塊牌位沒有什么差別。他的治理天下的雄心壯志被精心編織的文官集團束縛住了。他無力掙脫,但又不服輸,于是“無為”,消極對抗。
作為國家的核心領導,張居正的后任,首輔申時行的苦悶在于,他想要恢復文官集團的陰陽平衡。他承認官員的自私和貪欲,但他更想要通過調停等溫和的辦法來最大化激發(fā)出這個集團的一致利益性,但是他失敗了。套一句張愛玲的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他理解也同情皇帝,但作為首輔,他必須和皇帝站在對立面。因此這其中的矛盾也使得他最后還是避免不了皇帝和文官集團矛盾的激化。不過申時行的做法,我認為是當時狀態(tài)下最優(yōu)解。
海瑞是個一根筋,超級理想主義,是一個活在自我構筑的精神世界的人。就像李贄說的,“是一根萬年青草卻成為不了棟梁之材”。他注定失敗。
戚繼光在一個重文輕武達到頂峰的時代里,做出的成績已實屬不易。這離不開上司譚綸和首輔張居正的支持。因為他們都抱有同樣的理想。作文李贄是一個矛盾的人,雖然提出了一些在當時頗為前衛(wèi)的觀點,但我個人認為,就是說白了,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無賴”。他不想受世族家庭的牽絆,他不也不愿在官僚體制內掙扎無望。他內心很焦灼,很想獲得安寧。但是他沒有,因為他也深受儒家道德的影響。所以他在王陽明的心學、道家、佛家等書里尋“清涼門”。
作者通過萬歷十五年的幾個方面代表性人物來反映,在儒家道德統(tǒng)治下,以道德馴化人民,沒有完備的法律,沒有更新的技術,“善惡”只在地方官一念之間的社會必將走向末途。萬歷朝看似平淡,實則以走向衰亡!拔臉O必開動亂之機,由亂復歸于治”,也是“質”的新生。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8
說實話,雖然作者最后專門講明了他的大歷史觀,可我卻沒有看懂——如果說放眼到二三百年后去看這一段歷史,任何小的細節(jié)、文武百官的掙扎都不可能對歷史有任何改變,歷史必然要朝商業(yè)興盛、法律齊備走去,那作者通篇文章研究的意義又是什么呢?看來知識儲備不足是硬傷,否則即便是大白話寫出來也看不懂[捂臉]
真幸運自己對這本書沒有淺嘗輒止。兩年前第一次看紙質版,當時只是把它當做一本簡單的傳記合集來看,看故事大于看分析,以至于萬歷的苦悶、張居正的遺憾、海瑞的悲壯可能是我唯一有點感觸的東西。
兩年過后,書里講的內容早已遺忘殆盡,只記得當時看的時候很驚奇,贊嘆不已。懷著獵奇心理再次打開,卻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番天地:如果大明是以倫理道德做根基來維持其統(tǒng)治,那歷史上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是不是就不難理解了呢?事實就是如此。
全書以萬歷十五年這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時間做切點,選取當時幾個典型人物做主題一一剖析:萬歷,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中間縱橫捭闔、旁征博引、深入分析。從萬歷、張居正、申時行來講述倫理道德在當時帝國統(tǒng)治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的制衡;從海瑞的經(jīng)歷來說明當時由于倫理道德的制約,難有商業(yè)、法律的發(fā)展;從戚繼光的夾縫中生存說明文武官之間嚴重不平等的地位;從李贄這個自相矛盾的哲學家說明心學、理學各自的發(fā)展歷程(沒太懂)。
雖然中間有很多地方覺得過于冗雜,作者說著說著不知道繞到哪里去了,但大的思路理清了再看這些東西,有整個稅收制度、文武官制度、治國理念、商業(yè)法律等等,萬事俱陳,不免還是要大為贊嘆。
而且也是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對歷史人物的認識也有了一些變化,從以前單純的好壞之分認識到了人的復雜性,評價也不能單純以道德做定論,這里邊還有一個人的理念、功績、局限、歷史性,太復雜。
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期待有一定知識儲備后的再次重逢,相信彼時一定能有更深刻、更新奇的理解。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9
歷史學領域,向來就是一個意見不同,紛爭不斷的學術領域。但是無論如何,思想的沖突還是有益于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一書,即是為明代歷史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更準確地說,是為了歷史學領域提出了一個應當注重的話題——“大歷史觀”。盡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會被通篇認同,但是其意義,可謂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書中所說,1587年,在中國則為明萬歷十五年,次歲丁亥年,所發(fā)生的要事可謂寥寥無幾,而其程度則以震撼全國朝野上下的事件,則更顯得屈指可數(shù)。整個國家都在承平與祥和的氣息中度過。然而,史官與歷史學家都沒有注意到,盡管沒有關于要事大篇幅的記錄,但是在他們筆下的一次次集會、早朝、經(jīng)筵、會議、談話,在大量日復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們的王朝正在經(jīng)歷著它的潛移默化的改變——而一般而言,潛移默化的改變,其影響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總爆發(fā)。事實上,在1587年所發(fā)生的一切,昭示著明王朝已經(jīng)失去了一次關乎它未來命運走向的變革機會,并且步入了它命運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夠維持國家運轉的,有幾種東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堅,無論官員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個國家還是在欣欣向榮地發(fā)展著;其二,乃是社會道德的制約,道德雖是無形之物,然而卻是一種巨大的約束力,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靈活運用道德力量管理國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構想就能夠全面實現(xiàn)了。其三,也就是潛規(guī)則。這種構成于各種集體的.規(guī)則,成型與完善與各種游離與法令與條例之外,雖然它不是標準的形式規(guī)則,但是仍然是維持文官平衡的重要點。現(xiàn)在,我們的大明王朝雖然集這三者于一身,但是第一種,即制度,已經(jīng)顯得死板而不合時宜,既無法控制地方,又無法領導中樞。所以,留給萬歷皇帝和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們的,只有軟弱無力而缺乏條理的儒家道德與官場內部籍以維持秩序的潛規(guī)則。
制度的不適用是本朝最大的特征,也是整個國家的悲哀之一。緩慢而缺乏效率的政府、充斥著各種關系鏈條的人事考察,等等等等都使得我們的明朝對于國家的治理只能夠維持到“平穩(wěn)”而無法將其晉級為“盛世”,一旦戰(zhàn)爭來臨,整個國家都會由于調度不一與指令相斥而混亂不堪,1619年的遼東,正確的證明了這一點。
當制度不堪修補,社會的推動力已然消失之時,再強有力的改革也顯得無濟于事。用書中結尾的話來說,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這些人,雖然擁有著不同的抱負與藍圖,但是由于整個國家已經(jīng)沒有了動力,那么“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是宴安耽樂,首輔的調和或者是獨裁,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還是習于茍安,文官的貪墨舞弊還是廉潔奉公,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取得有意義的成就。”并且書中還提到,整個國家的悲劇所造就的結果,就是一個個個人的悲劇——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則身敗兼名裂。這些小成分,構成了整個國家的悲劇。
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數(shù)千年前的歷史時,也許更會對于人物在整個歷史環(huán)境下的處境而唏噓感嘆乃至同情。因此,我們也應該以更高遠的視角,去探尋那些人物心理中復雜而不為人知的一面。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10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點出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件,一幅幅眾生相,才驚覺原來已經(jīng)看到結尾了!度f歷十五年》閱讀結束,但是意猶未盡。將李贄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見黃仁宇先生決定將大部分力氣直接進行僵化凝固的思想體系的批判同時,也借助于現(xiàn)今哲學成就來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發(fā)展。很可惜,作者最殫精竭慮的部分是我最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將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許時隔些年,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李贄這一章,我看到了黃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這也是我閱讀過程中碰撞最劇烈的地方。我們古代的哲學,至少是萬歷及以前的和漢朝罷黜百家之間,都無法跳脫儒家正統(tǒng)思想,但是跳脫不了卻也難加以改進,使之能促進社會向前發(fā)展。從什么時候儒家思想對于時代已無指導作用,作者沒有解答,統(tǒng)治集團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漸迂腐是互為因果的。非常喜歡結尾的一段,真?zhèn)是掩卷嘆息,靜坐感慨。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展望一下明天,開啟新的一本。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9-0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20
最新《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1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6-2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篇03-06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22篇)11-2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通用33篇)08-31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15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