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逍遙游》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F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逍遙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逍遙游》讀書筆記1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以“北冥有魚”開始,以“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刻用。安所困苦哉!”結尾。這篇文章講的是人生哲理,卻寫得十分形象動人,帶有濃厚的藝術特性。整篇文章構思宏偉,氣勢磅礴,想象力豐富而奇特,讀了之后,實在是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逍遙游》中,莊子先以近乎怪誕縹緲的寓言寄托人生哲理,再輔助以事實故事來論證自己所提出的哲理思想。當讀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時候,不得不讓人嘆服莊子想象力之豐富與奇特,鯤乃現實中不存在的生物,卻在莊子的思想里存在,鯤之大,鯤之志,非學鳩之輩能理解的,反而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悉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以學鳩之輩的無知言論,說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小知”去歪曲地評價別人的“大知”。
這不正是學鳩之輩嗎?接著說明“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均如學鳩之輩,不能算得上是逍遙游,就是不孜孜以求名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子,也仍然不能算是逍遙游。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學無窮者”,才是真正的逍遙游。最后歸結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指出只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夠達到逍遙游的最高境界,而莊子所推崇的,是不為物所縛,安于自然,自由于天地之間,這不正是逍遙游的最高境界嗎?
而要做到這些,就要做到“無己”,只有成為“至人”,才能擺脫物的束縛,逍遙于天地之間。當經不住文章的吸引,讀完“堯讓天下于許由”中許由對堯的回答“……休歸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皰人雖不知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心中才理解了莊子的“圣人無名”,許由對天下而沒有一絲的心動,在許由心中,代堯治理天下實為追求名利,而名利卻是實體的附屬物,那么自己為什么要放棄實體,而要去追求虛無的附屬物呢?所以,圣人者,乃無名者也!莊子借此也諷刺了那些自以為是圣人的“假圣人”,在莊子的眼中,只有如許由者方能為圣人也!而在“肩吾問于連叔”中,連叔曰:“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說明神人不以俗物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他們(神人)所追求的是自由于萬物之外,而不為俗物所牽絆,并且說舜若“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然喪其天下焉”,說明即使舜這樣功于天下之人,見此“神人”猶能成為“無功”之人!安回步锔餆o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何為逍遙游,唯有“無己”,何為“無己”?“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游了。在莊子與惠子的辯論中,莊子闡述了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無用的道理,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無所可用,方能成為莊子心中的“至人”,也只有此時,方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此方為真正的逍遙游!春秋戰(zhàn)國百家之文,唯莊周之文方能如此形象動人,構思宏偉,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而又不失其真,行文又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語言生動,于寓言中流露出人生處世的哲學道理,實乃做文章之典范!
《逍遙游》讀書筆記2
陳鼓應將莊子各篇分章,于每篇前綜述各章大意,清晰而層層進入,使讀者開卷則免于陷入莊子之恣肆汪洋之中,渾然而不能知曉其義。對于筆者來說深感作者的體貼與耐心,并自然產生一種對認真研究學術者的敬意。
陳將逍遙游分為三章,其第一章又分為三層:
首章起筆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次寫“小知不及大知”,點出“小大之辯”;接著寫無功,無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
因而此下順著陳的思路逐層分析。
陳所謂:“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我認為是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敝敝痢氨池撉嗵於查懻撸竽私駡D南!贝艘粚游艺J為需要討論的問題是——鯤化鵬,鵬之圖南的動機。
以前雖未讀過原典,但世皆稱老莊之道“無為而治”,順應萬物自然,而鵬之圖南,苦則苦矣!需要“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豈不是大大的.有為么?郭象(陳書中對郭注多持否定態(tài)度,而其不引郭注之原文,使讀者陷于一派觀點之中,無法分辨,此一失也)注云:
“夫翼大則難舉,故搏扶搖而后能上,九萬里乃足自勝耳。既有斯翼,豈得決然而起,數仞而下哉!此不得不然,非樂然也。”
即郭象認為大鵬天生就是應該圖南的,它生得大翼,而“水之積也不厚,風之積也不厚”的北冥不是它的自然,所以呆在北冥反而不是順應自然,圖南不是破壞自然的“有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得不為”的“無為”。若依此種邏輯,倒是可以解釋“無為之為”。
而〈莊子〉原文中可以解釋圖南動機的,我認為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P8)”
陳引釋德清語:“然水積本意說在鯤上,今不說養(yǎng)魚,則變其文曰負舟,乃是其文之變化處。”
我以為釋語可從。因此,莊子此語便有了很明確的指向性。北冥水之積不厚,因而鯤化為鵬。而北冥風之積也不厚,因而鵬將圖南。本書觀點與郭注:“夫所以乃今將圖南者,非其好高而慕遠也,風不積則夭閼不通故耳。此大鵬之逍遙也!痹趫D南動機問題上基本一致。
可是這就引發(fā)了一個問題,圣人或非圣人不是天生就確定的,很多時候還是死后才可以確定的。那么在孜孜的改變環(huán)境,扶搖直上的時候,到底是圣人順應自然的“無為”,還是非圣人平添煩惱,破壞自然的“有為”呢?這也就牽涉到第二層學術爭論頗大的一個問題,蜩與學鳩和大鵬的小大之辯,到底是“萬物的本性和天賦的能力各有不同。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當它們充分并自由發(fā)揮天賦才能時,便同樣感到快樂!盵1]還是本書中所認為的,小知不如大知,前者眼界不如后者開闊。進而推究,便是莊子之道到底是促人積極,還是消極。
陳的第二層,我認為應從“蜩與學鳩笑之曰……”到“此小大之辯也”。從第二層開始,陳注中諸家的觀點與郭注大相徑庭,起先讀陳書而不讀郭注,莊子面目明,讀郭注,則莊子面目又晦矣。陳書中只言郭之誤,而細究郭注,始覺其以相異,皆因對某字理解不同。文言流傳百年,注解甚多,遙想古書無標無點,句讀之別,轉借之誤,揣圣賢之本意之難至此也。此下不得不繁引原文及兩派注解,以表疑惑。
我認為兩派關于“小大之辯”相異的根源,在于對莊文字詞感情色彩的感受之上。郭每將莊文字詞理解為中性,不帶感情色彩,因而得出:“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
《逍遙游》讀書筆記3
想想上一次讀《莊子》還是那個因為背《逍遙游》而差點崩潰的高中時代。
到如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去把它當做一本書去讀。
關于“無所可用”《逍遙游》中最后一句“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笨此坪唵,卻很好的概括了莊子對“無用”的思考。
這一個晚上都在想這句話怎么說才說得通,也找了很多不同的解讀。只是,總沒有一個特別能說服我自己的說法。郭慶藩先生的解讀比較通行,因為“無用之用”而“何所困苦”。
南懷瑾先生的解讀頗為有趣,因為“就算看到(它)也沒有用”,所以你借助了它而不需要再“困苦”了。
錢穆先生的解讀比較玄乎,他認為,只要“化其心為鯤鵬,化其身為大樗,夫既已無己矣,而又何功與名呼哉?”
還有種說法是,反正它沒什么用,你還“困苦”什么?先看看背景。
莊子和惠子吵架,惠子說他有棵樗(臭椿),不合繩墨、不合規(guī)矩、放在路邊連木匠都瞧不上,沒什么用。莊子就說,把樹種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地”,然后就可以在大樹身邊徘徊、在樹下睡覺。這樣斧頭也砍不到它,也沒東西傷害它。
莊子和惠子經常相互抬杠,不過更多的是莊子諷刺惠子過于功利。高中的時候有一篇材料作文,就是以“無用之用為大用”立意,現在看來多少有點啼笑皆非,因為當初連“無用”的定義都說不清楚(現在也未必說得清楚)。
按照郭慶藩先生的意思,這棵樹因為其本身沒有用處,因此免去了刀斧加身的夭折之災,反而可得天年,長命百歲,這就是“沒有用處”本身帶來的用處。這是對于樹本身的`解讀,可以作為第一層意思。
而根據上文提及的第四個說法,因為這棵樹沒什么用,反正它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你還煩它做什么?這是對于人而言的解讀。但是也只可以作為第一層。
南懷瑾先生的解讀很有意思,他覺得這棵樹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睡在樹下,又因為樹本身強烈的味道,萬物都不能打擾傷害你,因為連螞蟻都怕這個味道,就算它看到這棵樹,也不會過去(就算看到也沒有用),因此你可以借著這棵樹得到大自在、大逍遙。這可以是第二層。
而錢穆先生則讓人懷鯤鵬心、化大樗身,直接變得“無用”,籍此遠離功名利祿的困擾。這估計就已經可以是第三層了。因自己的無用、對他人無用、借助無用、身化無用。莊子很喜歡“無用”,也很喜歡“無為”,《逍遙游》中,許由說:“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是追求大自在的人,不愿為凡塵所牽絆,只是,“沒有用”到底有沒有用?這就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楚的事情了。難怪佛道儒三家吵了幾千年都扯不清楚。我倒是挺喜歡南懷瑾先生“借物”的解讀,只是,總覺得有點牽強。
《逍遙游》讀書筆記4
很早就聽說了這本書的大名,之后有一天在圖書館看見了這本書,現在再次把它從圖書館撈出來認真拜讀一遍。為什么要說是拜讀呢,因為這本書真的算得上中國社會學的開山之作了。全世界社會學的發(fā)端是十九世紀歐洲三大哲學家馬克思、馬克斯韋伯和杜爾凱姆。然而他們的社會學體系是構筑在資本主義之上的,與中國的國情有很大出入。因此,能不能發(fā)展中國自己的社會學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
本書的作者費孝通生于1910年,曾赴倫敦大學攻讀哲學系,回國后加入了西南聯大以知識救國的教育工作中。當時中國的社會學雜亂無章,人們大多只對社會指指點點,想用政治把社會套死,而不注重分析中國社會的基本情況。真正能做到實地考察調研的人,大概也只有毛澤東和費孝通了,他們一個是政治家,另一個是學者,F在來說本書的內容,它本身是西南聯大人文教授費孝通授課的講稿,其中分析了很多中國農民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特征。很多狀態(tài)至今仍未改變,那就是中國的“土”長久不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社會風氣。
中國人扎根在農村,圍繞家族這一基石,以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相互往來。到了現代社會,城里人看不起農村人,在我看來是有道理的,本書中也提到了農村生活雖然素樸互信,但也效率低下、標準寬松。當然了,城市人口也是逐漸從鄉(xiāng)村人口過渡來的,依然保留他們身上的一些弱點。到了這本書付梓的七十多年后,中國已經基本實現現代化,并隨著經濟和信息的全球化沾染上高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弊端。因此,在新舊結合之時,就會出現“抖音”這樣的產物,加之網絡上信息的質量地下,至今沒人能夠徹底參透。當下中國的社會學,依然難有起色,只盼望有識之士能多多學習西方理論方法,運用到中國的具體情況當中。
《逍遙游》讀書筆記5
悠悠蒼天,曷有其極?茫茫歲月,曷有其終?無邊無際謂之宇,無始無終謂之宙,莊子在《逍遙游》中告訴我們無極之外復無極,“無”就是極致的極致。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薄案F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北狈缴詈V,有一種“不知其幾千里”長的巨鯤,這種魚可謂是大到了極致,能容得下這樣巨鯤的北冥該是一片多么浩瀚的水域啊!北冥可謂是水的極致。但這遠遠不是鯤的活動空間,它要“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只鳥有多大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鳥的背不知有多大,整個鵬又是多大?鵬可謂是鳥的極致。是鳥就要奮飛,這么大的鳥怎樣飛,它要飛往哪里?哪里能容得下它?“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冰i將乘著六月的大風,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在浩渺的天宇中,飛向和北冥同樣無邊的南冥。北冥、南冥、鯤和鵬是事物的極致,但不是空間的邊沿。湯問棘曰: “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空間是無邊的,時間同樣也是無盡。歷史的長河不知道發(fā)源于何時,也不知道流向河方!芭碜婺私褚跃锰芈劇保俺嫌汹れ`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迸碜娼洑v800個春夏,冥靈擁有20xx回秋冬,大椿畫出32000圈年輪。這都是生命的極致,卻不是時間的終端。廣闊無邊的空間和浩渺無窮的時間就是極致的極致—“無”,這個“無”是由事物的“有”組成的,在“無”中各種極致的事物都是“有所待”的:鯤生存在北冥,鵬奮飛要憑借六月的大風,彭祖800歲時壽終正寢,冥靈20xx年時結束生命,大椿再也畫不出第32001圈年輪,他們是有限制的。生活在其間人是怎么樣的呢?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八螛s子猶然笑之!彼螛s子能夠“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雖然,猶有未樹也。”即便是“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按穗m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風而行,無風則不能走,某種技能往往使人得益,又常常受制。
比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出現的少年英雄的手中大多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出手快如閃電,急如流星,所向披靡,在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就像探囊取物,此時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那把切金斷玉的寶劍;隨著他內功境界的.提高,到了中年他的手里拿的是一把未開刃的鈍劍,盡管他所依靠的不再是那把鋒利的寶劍了,但他用的還是劍;隨著武功和閱歷的增長,他已經走出了一個門派的局限,成為江湖上推崇的英雄,或者成為一代宗師,他手中肯定只有一根木棍,他已經不用借助金屬器皿了,這是使用兵器的極致,但仍需要器具;及至老年,他的手中連一根木棍也沒有了,十八般武藝已經化為一種精湛的內功,有形的兵器化為無形,無招無式,無敗無勝,無欲無求,達到最高的境界—“無”。 那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人,才能“游無窮者”,做到逍遙游。 因此“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是最高的境界。
法國詩人雨果說:“世界上廣闊的是大地,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比说乃枷肟偸沁h遠的走在他所處時代前面,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在突破原有的極致走向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200年前人們認為“乘奔御風”是人借助外物的最快速度,人類翱翔于藍天只是夢想,登上月亮那是神話,而今……。由此可見,比思想更加浩渺無盡的就是這個“無”,萬事萬物生于此,又融于此。
極致的極致就是“無”。
《逍遙游》讀書筆記6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
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yōu)閷で蟛粩喟l(fā)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fā)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逍遙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莊子《逍遙游》原文翻譯07-11
逍遙游的原文翻譯經典例文03-04
讀《逍遙游》個人心得12-19
逍遙游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03-11
淺析莊子逍遙游思想的現代意義01-01
古文《逍遙游》公開課教案設計02-26
崢嶸高論 浩蕩奇言-淺析《莊子·逍遙游》的精比巧喻03-29
童年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03-07
繁星春水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