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jié)貼春聯的由來
貼春聯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每逢新年城鄉(xiāng)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那么,為什么春節(jié)要貼春聯呢?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春節(jié)貼春聯的由來,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春節(jié)貼春聯的由來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十字春聯
上聯:神鞭催駿馬;下聯:祖國壯金甌
上聯:蛇舞長城雪;下聯:馬嘶北國風
上聯:三春開盛紀;下聯:萬馬闖雄關
上聯:三春播喜氣;下聯:萬馬蕩雄風
上聯:人飲春節(jié)酒;下聯:馬渡風月關
上聯:群星瞻北斗;下聯:萬馬嘯東風
上聯:馬躍陽關道;下聯:春回楊柳枝
上聯:馬躍康莊道;下聯:人迎幸福春
上聯:馬嘯關山月;下聯:鶯歌楊柳春
上聯:馬騰改革路;下聯:國展富強圖
上聯:馬騰風雪舞;下聯:春到杏花紅
上聯:馬踏春錦繡;下聯:鶯歌世風流
上聯:柳營晨試馬;下聯:虎帳夜談兵
上聯:柳綠春江月;下聯:旗紅駿馬圖
上聯:立馬千山矮;下聯:迎春萬木榮
上聯:立馬昆侖小;下聯:騰龍世紀新
上聯:臘鼓催青駿;下聯:春風策紫騮
上聯:鯤鵬飛玉宇;下聯:騏驥躍神州
上聯:凱歌送舊歲;下聯:駿馬迎新春
歷史發(fā)展
起源
春聯是過年時所貼的喜慶元素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福字、窗花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
一說春聯來源于桃符。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罢乱蝗眨焯曳鴳,名仙木,百鬼所畏!蔽宕鷷r,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fā)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在東漢以后,形成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guī),強化門神驅邪辟鬼,衛(wèi)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對于貼年畫和貼春聯,有個專用名詞叫“封印”,不論是掛桃符、貼年畫和春聯,皆有操作的規(guī)矩。“封印”,是指封閉已經掃除干凈,清理整潔的內在場態(tài),讓邪氣妖氛不能再進入家中。 “封”,是封閉、阻隔之義; “印”,則是標示于顯隱兩境,我已經封起來了。
據說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F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發(fā)展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后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叭柺疾;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的世界紀錄。春節(jié)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
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就繼續(xù)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敝煸奥犃朔浅8吲d,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形式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百節(jié)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jié)的習俗很多,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和貼門神。
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jié)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jié)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wěn)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干支紀年文化相關連,春聯中嵌有“鼠”、“牛”、“虎”、“兔”、 “龍” 、“蛇”、“馬”、“羊”等生肖物名,如“錦鯉飛身酬遠志;祥羊跪乳感親恩”等;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yè)、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jié)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貼春聯的習俗起于何時,無準確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大約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可以在史籍中證實的。此外,根據《王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
春節(jié)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巴恋貭敗钡拇郝撌牵和林猩子瘢貎乳L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疤斓貭敗钡拇郝撌牵禾旄吒踩f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里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里的墻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墻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里需貼上“勤儉節(jié)約”等。
顏色
對聯的顏色又與當地民俗相關。普遍能夠見到的就是紅色,紅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還有白色、黃色、紫色、綠色和藍色等。例如在湖北,黃色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紫色、藍色代表祭祀故人進入第二年,綠色代表祭祀故人進入第三年。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廟宇一般用黃紙,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托哀思,故春節(jié)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寓意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中原春節(jié)就戶懸“桃!,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系。
什么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蛘哌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郁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但是,到了宋代時,“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于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边@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云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泵魈嬷煸安粌H親自微服出游,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于形成了經久不衰的風尚。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孝聯、裝飾聯、行業(yè)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使用方法
貼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里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什么的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暗卦鲽欉B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备鶕胀ㄔ捝舷侣摼缘诙曣柶绞瘴,根據平水韻還能區(qū)分平仄。在沒有橫批而且上聯氣勢弱于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對聯的上聯貼哪邊?
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摘
與貼春聯有比較集中的時間不同,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jié)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
整年說。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才摘除并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在這一整年里,如果春聯有破損,需及時修補。
過節(jié)說。春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后,春聯就可以摘了。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算作過完年的,也有農歷“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算過完年的等等。
中國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后,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等美麗的傳說故事。
由于春聯在民俗里屬于祥物,所以肆意破壞(焚燒、撕毀、涂畫等)春聯的行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倒福
來歷
同時,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弊郑绻选案!弊值怪N,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
解釋
“福”字的解釋是“幸!,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jié)貼“!弊,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中國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傳說
“福”字倒貼在中國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弊肿靼涤洔蕚錃⑷恕:眯牡幕屎鬄橄@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弊。
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弊。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弊仲N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fā)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弊仲N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要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皇后。
習俗
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中國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
通常春聯有兩副直聯一幅橫聯,直聯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接近國音四聲法,但有出入)。
【春節(jié)貼春聯的由來】相關文章:
春節(jié)貼春聯的由來08-15
貼對聯的由來01-18
過春節(jié)貼春聯的習俗10-13
春節(jié)為什么貼春聯07-21
虎年春節(jié)貼春聯的日記作文01-18
春節(jié)手抄報:貼春聯、門神07-04
春節(jié)手抄報內容-貼春聯07-08
關于春節(jié)手抄報:貼春聯06-20
我國春節(jié)的傳統習俗之貼春聯01-11
傳統婚聯門神春聯的由來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