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開國大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
今日,終于執(zhí)教《開國大典》一課,教授這篇文章,我認為有“兩座大山”需要想辦法戰(zhàn)勝——篇幅長;時代背景學生難以感同身受。
為了攻克這兩大難點,對于篇幅長這一點,我選擇帶領學生按照典禮前、典禮時、典禮后的順序快速將文章劃分層次,而授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典禮時的各項流程分別是怎樣的,之后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別找出該場面中寫群眾表現的句子,通過朗讀,感受群眾的心情。
表格出示后,我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們的`表現,或眼神呆滯,滿臉迷茫;或拿起筆,無從劃起;或完全沒跟上,還停留在典禮前的文字書頁上?吹竭@樣的情況,我打算先帶著學生找第一處群眾描寫的句子,做一個示范。但我教學時沒有注重策略,快速引出句子,這樣,對于不會找的同學沒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應該先讓學生根據提示聚焦自然段,接著找關鍵詞“群眾”或者找到規(guī)律“三十萬人”即是群眾。
這也許是一個很土的策略,但這是我現下能想到的改進的方法,雖然可能有些人不贊成教得這么細,但我作為教師,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能跟上來,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聽懂我的課,學著思考簡單的問題,能在一節(jié)課里有所收獲。
我是位“貪心”的老師。我不僅希望學生能在我的閱讀教學中學到一點閱讀的方法,學有所獲,但同時我也希望學生們能在我的教學中理故事背景,感人物形象或文章情感,即學有所悟。
故面對第二個難關,我在新授開始前和學生“嘮嗑”,聊清末閉關鎖國,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聊八國聯(lián)軍侵華,圓明園被毀,國寶流失;聊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聊民眾的疾苦和人民未覺醒的可怕;聊黨的建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也許是受《覺醒年代》的影響,講了很多,但由于沒做什么準備,很多歷史細節(jié)都不是很詳細,需要改進。
中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我穿插了圓明園被毀、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和開國大典等片段視頻。但由于設備原因,又用的去年的視頻資源,部分畫質不清晰,部分不能播放,似乎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回顧這一課,整體感覺教得不是很好,兩大難關雖然想了些辦法,但似乎沒能帶動學生,朗讀的情感也沒能出來。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2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成功體現在:以“齊”為切入點,層層推進,升華情感。
1、發(fā)現“齊”的妙處:
簡短導入后,進入典禮部分,以問題“這部分哪句話點明了‘開國’二字,聽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會是什么心情?”直接導入第7自然段的學習。在辨析“一起”與“一起”的區(qū)別中,一遍遍讀第7自然段,學生初步感受到這“一起”背后的情和意。
2、讀出“齊”的內涵:
借助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教師引入的資料,特別是一些醒目的數據及圖表,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解放前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狀況。課上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受到了觸動,進一步理解了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齊。此時我又播放了《開國大典》的片段,課堂尤如慶典的會場一般,學生個個莊嚴肅穆,情緒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讀第7自然段,那種激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尋找“齊”的所在:
“一個‘齊’字讀出了百姓的心聲。你還能從哪些動作、語言中感受到萬眾一心?”我力求通過一個問題引領學生細細讀文,去尋找那體現出萬眾一心的句子。學生在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的過程中對“民心齊”的理解逐步加深。通過各部分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從而在讀第7自然段時,他們越發(fā)有感情,以至達到充滿感情背誦的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意圖明確,學生讀中悟情,讀中表情。
4、延伸“齊”的情感:
這是我個人比較欣賞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背景烘托氣氛,用教師的語言激發(fā)情感,我成功地將學生轉化為“游行者”的身份,讓他們望著煙火表達心聲,借此表達中國人民的'自豪之情、興奮之情,及對共和國的美好祝愿。應該說學生對“民心齊”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選擇了新穎的切入點,設計了富有激情的語言及情境。因為情境的帶動,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升華,朗讀也漸入佳境。這就是不一樣的切入,不一樣的激情。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3
《開國大典》是魯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就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盛況,表達了人們無比激動和自豪的心境。這篇文章算是第六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了。所以拿到這篇課文時,我無從下手,不僅僅是因為課文篇幅很長,還因為這篇課文知識點太多,并且還有很多的寫作點。所以我一向等著老教師們講完之后再著手講。上周三我就開始講這一課。把本課的生字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可是一向苦于沒有思路,再加上運動會,另外自我也有點排斥,所以就這樣被拖延到今日才講。
詢問了對面的程教師,她說這篇課文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講,這篇課文就是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一步一步來進行的,只要理清順序一段一段地來講就能夠了。每一段的知識點讓孩子劃一劃、做一做筆記。上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書上記錄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點知識點被遺漏,因為畢竟是五年級了。還恐怕知識點教錯,今日在說課的時候,我就發(fā)現自我犯了嚴重的錯誤,率領的“率”的筆順以及畢業(yè)的'“畢”的筆順,在教學生時竟然都寫錯了,還好嚴肅的“肅”和電鈕的“鈕”筆順總算教對了。五年級,知識的嚴謹性由不得我們有半點含糊。有詢問了辦公室的兩位老教師才著手講這一課。
今日這節(jié)課的上課思路我覺得還算清醒,可是還總覺得這篇課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當,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夠補救。自認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級,這次稱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樣能更巧妙地教學本課,還需繼續(xù)努力探索。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4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我們學習《開國大典》這一課,對于學生來說意義深遠。
為了上好這一課,課前我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整體,緊扣文本的重難點,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
課堂上,首先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課文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國旗,國歌等相關知識鏈接。然后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與條理,把整個開國大典分成幾個環(huán)節(jié),讓人們從中體會當時人們自豪,激動的心情。第三就是重點學習閱兵盛況的段落,逐字逐句分析,讓學生理解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
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們聽課比較認真,有一定的積極性,能夠及時做批注,課后作業(yè)完成良好,并能夠仿寫文中點面結合的手法進行了小練筆。課堂效果良好。但個別后進生依然存在學習上的困難!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5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境。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之后寫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及廣場的情景;再之后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最終講了游行隊伍。研究到該文章篇幅較長,如果要在一節(jié)課內將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兩節(jié)課都無法完成。所以,我讓學生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資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一上來就由課題導入中心的回憶,即文章的重點:開國大典的'隆重、規(guī)模盛大、莊嚴、熱烈。這部分的提出由學生對大典這一詞的解釋的回憶展開,整篇文章的資料也就是圍繞這一點來突出加以描繪的。所以一上來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點。其次就是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述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說明理由。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6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資料;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資料;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資料;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資料。課后,我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境。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同時我還發(fā)現朗讀對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讀得有感情,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思想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的朗讀,少不了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對于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極有幫忙,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所以,教師的范讀十分的重要。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7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是各位的領袖風采。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狀況,然后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情緒。
在備課的時候就感覺十分為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將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三課時無法完成。因此我布置學生好好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進行的比較順利,我主要是想讓學生交流自學,把課文讀通讀順,理清課文順序,并學習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開始我就犯了一個毛病,怎樣看都覺得課文重要,哪里都是教學點,不舍得(或者說是不會!)刪減,導致基本是捋著自然段學習,重點沒有突出。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學生預習并沒有到達預期,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樣的。我和學生都忙得不亦苦乎。
第三課時覺得已經不再是備課預期效果,竟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好又多加了一課時才算勉強完成。
這樣的教學情境在我的課堂上并不多見。反思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師對學生狀況預設不夠。文章長,學生的.預習不到位。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畢意離孩子們現有的生活太遠了,孩子們對老一輩的革命家知之甚少。教師課前的鋪墊和引導太欠缺了。三是教師眉毛胡子一把抓,忘記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什么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此刻想來,是我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圈子。因為快到期末考試了,我的心里開始緊張、急躁,惟恐自我講析不全面、不細致,怕萬一遇到這一課的閱讀學生會做錯,試圖“撒大網”,點點講透,面面俱到,結果導致課堂的無詳略、無層次地分析。
欲速則不達!本課教學我又犯了“揠苗助長”的錯誤了!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8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務必的,那么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到達“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叩其一點,散發(fā)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lián)珍珠的絲線。
一、“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tǒng)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能夠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齊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忙學生構成思維的系統(tǒng)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于課文資料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二、“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能夠透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能夠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資料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潛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發(fā)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lián)系,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三、“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lián)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能夠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此刻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能夠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并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后,不僅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資料,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里,才能“任飛”“憑躍”!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02-18
小學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5篇)02-18
小學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5篇02-18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0-04
《開國大典》仿寫06-01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7-29
初中教學教學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