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故事
你知道春節(jié)放鞭炮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嗎?下面是由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故事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澳辍睆倪@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fā)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fā)現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fā)現“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fā)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爆竹雛形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fā)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yōu)》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明清時變成了中國民間的娛樂活動之一。
春節(jié)放爆竹的傳說
相傳,在古代東南沿海一帶,人們曾頻頻遭受一種叫“年”的兇猛野獸襲擊。每到除夕,“年”便會從大海里出來,闖入附近村莊,傷害人們吞食牲畜,百姓們就叫它“年獸”。為躲避“年獸”侵害,在除夕之前,人們便會躲入深山。
一年除夕,村子的百姓又出去躲避“年獸”,這時村子里來了一個逃荒生病的老人,他受到了村中一個老婦人的關照,給吃給穿。老人聽說“年獸”的故事,為了報恩,許諾老婦人幫助他們驅趕。他就在老婦人家的院內門上貼滿了紅紙,點了許多火光。
這時,“年獸”又來到這個村莊,看到其他人家都沒有亮光,就來到老婦人院子前,看到里面有光亮,就推門進去。恰在此時,老人點燃了院子內的竹子,發(fā)出“劈劈啪啪”的聲響,并用鍋鏟敲打銅盆發(fā)出“乒乒乓乓”的聲音。
“年獸”看到滿院子的紅色、光亮,聽到“劈劈啪啪”的聲響,頓時嚇得渾身發(fā)抖,狼狽逃離。此后,再也沒有出現過。村民們聽說了這個事情,欣喜若狂,紛紛換上新衣服,張燈結彩,互相道賀。
春節(jié)放爆竹的來源
春節(jié)放爆竹這一習俗源于漢魏時期,南北朝風俗書《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據說古時,住在山區(qū)的人,常得寒熱病,當時被認為是惡鬼作怪,于是為了一年平安無事,便在農歷元旦時就用火燃燒竹子,發(fā)出巨大響聲,把山鬼驅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燒竹子,故稱“爆竹”。
【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故事】相關文章:
冬至的由來故事10-26
關于春節(jié)的手抄報:除夕的由來及來歷的故事07-01
春節(jié)由來02-05
中秋節(jié)的由來故事09-22
勞動節(jié)的由來故事05-08
中秋節(jié)的由來故事03-01
春節(jié)的由來100字02-07
春節(jié)逛廟會的由來06-24
春節(jié)飲食習俗的由來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