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国产无码高清_人人做人人澡人人人爽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_日韩无码性爱免费

初中物理說課稿

時間:2021-03-16 08:32:18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jié)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后學生學習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jié)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jié)實驗"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學習作理論上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指標,在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應用,對學生今后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jié)具有承前啟后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學過部分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一些解決電學問題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學習,也有一定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jié)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關系,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大小,形成節(jié)約用電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電子計時器,空調機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布置作業(yè),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表轉動快慢情況,發(fā)現(xiàn)電能表上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同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使用一只普通燈泡時,鋁盤轉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ㄔO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鑄就良好開端。)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物理量。

  啟發(fā):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于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電能。(類比于功率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燈泡比25W燈泡在相同時間內消耗電能

  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么100W燈泡比25W燈泡亮原因。

 。ㄔO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小資料,并觀察教師帶來用電器上銘牌,請

  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電器電功率相同嗎?②誰電功率最。竣壅l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xiàn)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用電器消耗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概念。并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電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單位是什么?

 。ㄔO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關系,有利于知識掌握。并且明確所求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電功率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huán)節(jié):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并總結。

  第四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鞏固提高(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學后,本節(jié)課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jù)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jié)課收獲,體驗學習快樂。之后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里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銘牌,解它們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導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毀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fā)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電功率測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jié)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jié)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后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jié)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jié)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的,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jié)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布置作業(yè),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表轉動的快慢情況,發(fā)現(xiàn)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使用一只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ㄔO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fā):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是多少的;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于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于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么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ㄔO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并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ㄔO計意圖:從現(xiàn)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并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系,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并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huán)節(jié):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并總結。

  第四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鞏固提高(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后,本節(jié)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jù)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jié)課的收獲,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后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里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了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的概念,能說出生活和自然環(huán)境中常見得溫度值。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

  2.了解體溫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學會攝氏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3.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過程與方法

  養(yǎng)成使用儀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習慣,體驗學會使用一種新儀器的愉悅心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yǎng)成采集準確數(shù)據(jù)的好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4.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

  2重點難點

  1.重點 溫度計的使用。

  2.難點 溫度計的使用。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溫度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熱現(xiàn)象是指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

  我們生活中都用哪些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學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冷、熱、溫、涼、燙等有限的形容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這樣是否就能準確區(qū)分物體的冷熱程度呢?

  學生議論。

  教師講述:這樣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qū)別(認同所研究的問題)。所以,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用溫度的數(shù)值比較準確區(qū)分物體冷熱程度。

  【新課教學】

  一、溫度與溫度計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在生活與生產(chǎn)中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單位。

  在科學研究中使用熱力學溫度,有關熱力學的溫度,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加油站”的內容。

  2.單位:

 、俪S脝挝唬簲z氏度(℃)

 、赟I單位:開爾文(K)

  3.熱力學溫度(T)與攝氏溫度(t)的換算關系:T=273+t

  教師講述:溫度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使人們看到環(huán)境的污染導致“溫室效應”;“SARS”傳播期間,發(fā)病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體溫升高;許多食品、藥品的保鮮、保質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凍溫度范圍內;氣溫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農業(yè)生產(chǎn)、工業(yè)生產(chǎn)、科學研究的許多都要在一定溫度環(huán)境下進行……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有關溫度和溫度測量的知識。

  教師講述:自然界中的物體,溫度高低相差很懸殊。請大家讀出圖各種物體溫度值,要求大家能說出生活中和自然環(huán)境中常見的溫度值,并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

  說明:引導學生參與探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講述:我們對于溫度高低的判斷往往用皮膚的感覺,F(xiàn)在請同學們來做個實驗探究。三只燒杯中分別裝有熱水、溫水和冷水,現(xiàn)請一位同學將左手食指伸入熱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后,將兩個食指同時放入溫水中。

  說明:一名同學上前面來操作,同學們認真觀察,比較兩手指的感覺,說明了什么?

  教師講述: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準確地判斷就必須進行測量,要進行測量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

  二、測量工具──溫度計

  教師講述: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使用溫度計測量過溫度。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一些溫度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常用溫度計(實驗室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表)實物掛圖讓學生觀察,并讓用手捏住溫度計使它升溫,放手使之降溫,引導同學們思考溫度計的原理。

  提問:溫度計中液體上升和下降跟溫度的變化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有這樣的關系?

  學生討論、交流后并回答,老師給予適當?shù)狞c評和引導。

  學生意見統(tǒng)一后,教師予以概括總結并用板書。

  1.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根據(jù)( )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

  提問:前面我們已經(jīng)觀察過溫度計的實物和掛圖,都知道溫度計上都標有刻度,你們知道溫度計是怎樣刻度的嗎?

 。ㄒ龑W生找到溫度計刻度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作適當?shù)膯l(fā):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多少?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多少?

  學生討論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100℃。

  講述:攝氏溫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guī)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guī)定為100℃。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1℃如何刻度呢?

  學生思考,討論,形成正確的觀點后匯報,在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師板書

  2.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

  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guī)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guī)定為100℃,在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溫度計是常用的溫度計,分別是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表。

  教師讓學生再仔細看一看桌上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溫度計中的液體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溫度計的測溫物質應處于液態(tài),才能正常使用。根據(jù)用途不同,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量程不同。參考值:實驗室用的溫度計:-20℃~110C;寒暑表:-20℃~50℃;體溫計:35℃~42℃;固態(tài)汞熔點:-39℃;液態(tài)汞沸點:357℃;固態(tài)煤油熔點:低于-30℃;液態(tài)煤油沸點:150℃;固態(tài)酒精熔點:-117℃;液態(tài)酒精沸點:78℃。)

  ※工作液體的選擇原則:一是液體存在的溫度范圍要寬,即凝固點要低,沸點要高;二是液體的膨脹系數(shù)要大;三是液體要純凈,不沾污玻璃,不侵潤玻璃。

  3.常用溫度計的種類:

  (1)實驗室溫度計

  (2)寒暑表

 。3)體溫表

 、偬厥饨Y構:縮口

  教師講述體溫計盛水銀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細的縮口,測體溫時水銀膨脹能通過縮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讀體溫計時體溫計離開人體,水銀變冷收縮,水銀柱來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縮口處斷開,仍然指示原來的溫度。所以體溫計離開人體后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要使已經(jīng)升上去的水銀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著體溫計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體溫計的普通溫度計不能甩)。

  ②液體—水銀 量程:35℃~42℃ 分度值:0.1℃

  體溫度計的使用規(guī)則:

 、俨荒苡贸S脺囟扔嬛苯訙y量火焰的溫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溫度超過了常用溫度計的測量范圍,另外火焰還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溫度計中的液體沸騰;

  ②寒暑表的測量范圍的上限不會超過50℃,而沸騰的水面上,水蒸氣的溫度會達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測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溫度;

 、蹨y量液體溫度時,如果溫度計的玻璃泡沒有放在液體的中間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側壁,而側壁因液體與外界發(fā)生熱傳遞,其溫度會低于或高于液體平均溫度,使測量不準確。容器的底部也會因為加熱,溫度高于中間部位的液體溫度。所以,應該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放在液體的中間部位進行測量。

  請同學們在綜合第十一章有關溫度計使用注意事項,總結如何正確使用常用溫度計。教師予以適當?shù)闹笇А?/p>

  說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怎樣正確使用溫度計,正確的予以肯定。

  學生意見統(tǒng)一后,教師予以概括總結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體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1)使用溫度計前:①選擇量程合格的溫度計,若待測溫度高于溫度計的最高溫度,溫度計會脹破;若待測溫度低于溫度計的最低溫度,則測不出溫度值。②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測量時能準確讀數(shù)。③確定零刻線。

 。2)使用溫度計時:①應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待測液體中要稍候一會兒,待示數(shù)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③讀數(shù)時玻璃泡不能離開被測液體,否則示數(shù)會降低。同時,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視會產(chǎn)生誤差。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jié)內容。

  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系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于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jù)《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系,體驗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jù)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jīng)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xiàn)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于引導——啟發(fā)的教學狀態(tài)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系,而是個人借助某種"認知橋梁"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初二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huán)節(jié),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jié)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jīng)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則調節(jié)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guī)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線和零線,并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么關系? 通過演示,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激發(fā)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jié)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xiàn)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發(fā)現(xiàn)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發(fā)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于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于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著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jù)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

  4、進行實驗

  按圖連接電路,測量并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系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jīng),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F(xiàn)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shù)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啟發(fā)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jù)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并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shù)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jù)的公式。

  布置作業(yè):

  動手動腦學物理1、4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镀矫骁R》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F(xiàn)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jié)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說,平面鏡在光現(xiàn)象這一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qū)別,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jīng)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通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搜集證據(jù)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養(yǎng)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采用“統(tǒng)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tǒng)”;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采取“半放”的方法;對于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采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 _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2)引導發(fā)現(xiàn)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

  (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在講臺上再完成一遍);

 。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二)新課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里]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只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么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里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通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于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jīng)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后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現(xiàn)在鏡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么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鏡后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么怎么辦?

  ——把涂在鏡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xiàn)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么辦法改進實驗呢?打開抽屜中紙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屜紙盒里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么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并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fā)]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jīng)挫折,實驗成功后表現(xiàn)出了異常喜悅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于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后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

  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布置作業(yè):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匚患白饔

  《溫度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皽囟取笔潜菊轮R結構的核心,“溫度”和“溫度計”不僅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更重要的是物態(tài)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溫度計是學生真正認識的第一個測量工具,溫度的測量作為預備性知識和學生學習本章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學好它并會用它對今后其它儀器的學習很有幫助,也是今后繼續(xù)學習熱學知識的基礎,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學學科中都有一定的益處。

 。ǘ⿲W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缺少認識,也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以學生常見的現(xiàn)象進行引入,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生活中,學生接觸天氣預報的機會還是很多的,攝氏溫度的讀是容易出錯的地方,要加一引導。攝氏溫度的寫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點,但只要把讀的問題解決了,寫也就水到渠成了。對于溫度計指示的溫度,學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確的方法,要在學生錯誤的讀法上引導學生正確讀數(shù)。

 。ㄈ┙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了解并記住一些生活環(huán)境中常見的溫度值;能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法分析

  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我選擇了如下的教法:課堂介紹加“問題導學式”以及實驗操作相結合。整節(jié)課由3個具體問題串接組成,大問題套有子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解決問題當中完成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在思考和合作中完成教學目標。同時,本節(jié)在內容上作了簡化,去掉了溫度計的分類和體溫表的講解,將它們作為開放性作業(yè)進行了分層次處理,以減輕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壓力,也便于留出更多時間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能力!

  (五)學法分析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自主老師教學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索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

  二、教具分析

  三個燒杯、熱水、溫水、冷水、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轮

  “秋去冬來,天氣逐漸變冷。早上我們感覺很冷,而中午又覺得很熱。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xiàn)象引入新課,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這一理念。

  接著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溫度高的物體和溫度低的物體,讓學生體會冷與熱和我們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溫度計。

 。ǘ┨剿餍轮

  1.溫度計

 。1)實驗體驗:讓學生把兩只手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里,然后同時抽出手插入溫水中。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憑感覺判斷物體的冷熱是靠不住的,從而引出測量溫度的儀器——溫度計。

 。2)實物展示:初二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全面。因此,我會實物展示各種溫度計,讓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認識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2.攝氏溫度

  攝氏溫度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情境:用溫度計量一杯水的溫度,讓學生讀數(shù)。此時,學生在讀法或單位上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教師及時更正錯誤并向學生介紹攝氏溫度的定標及讀法、寫法,讓學生通過閱讀“小資料”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常見溫度,并通過適當?shù)木毩暭由顚W生對知識的理解。此難點通過讀、講、練,逐步突破。

  3.溫度計的使用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了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體現(xiàn)主人公的地位,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學觀

  由于本節(jié)課是基于活動教學觀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簡單介紹一下活動教學觀;顒咏虒W觀以“以活動促發(fā)展”為教學的指導思想,認為“活動”是“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特殊的活動過程,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構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對知識、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活動教學觀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發(fā)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根本目的的教學觀。活動教學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突出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的學習,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tǒng)化。

  在活動教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分析,得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而組織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過程分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組織問題解決、引導知識整理、指導練習應用、提供反饋評價。首先,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分析。

  二、說教材分析

  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一共由三章組成,即: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第三章又分為水溶液,弱電解質的電離 鹽類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離子反應四節(jié)內容,而處于第二節(jié)第二大塊的鹽類的水解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因為鹽類水解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等知識更深的理解,同時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進一步認識。并且鹽類水解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指導高三有關電解和物質的檢測等知識的學習。

  三、說學生分析

  結合之前所學的化學平衡的原理,化學平衡的移動,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等知識,學生具備了分析溶液中各種離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學生經(jīng)過高中兩年的化學學習,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理性認識能力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

  a.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能判斷各類鹽的水溶液的酸堿性,會解釋鹽類物質的水溶液顯酸性或顯堿性的原因

  b.初步掌握鹽類水解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2.過程與方法:

  a. 通過參與實驗探究,學會控制變量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b. 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學會分析和歸納,體驗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通過實驗,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b.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酸堿中和反應和鹽類水解反應

  五、說教學過程

  1. 首先呈現(xiàn)問題: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鹽溶液呢?是否一定顯中性?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帶著因疑惑引發(fā)的激情和想要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參與課堂活動。

  2. 緊接著,進行分組實驗。當學生們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與其想象的鹽溶液的酸堿性不同時,就引起了認知沖突,為后續(xù)的學習做鋪墊,并讓學生獲得鹽的水溶液不一定顯中性的感性認識。

  3. 在實驗之后,自然會得出三個問題:為什么有的鹽溶液會顯酸性或堿性?鹽溶液顯酸、堿性有何規(guī)律?我們如何表示鹽溶液顯酸堿性的過程?而這正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預期,明確任務。

  4. 接下來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二,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向水中加入醋酸鈉固體,溶液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電離出……醋酸鈉可以電離出……再依據(jù)碰撞理論,學生可以順利想到溶液中將形成弱電解質CH3COOH,再考慮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減少,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致使溶液中C(OH-)>C(H+),于是溶液顯堿性。

  5. 在問題2解決后,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氯化銨、氯化鈉固體加入水中后,溶液所發(fā)生的變化。由于在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與合作分析出醋酸鈉溶液顯堿性的原因之后,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分析鹽類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能力。此時問題3的提出有利于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應用,促進新知識的掌握。

  6. 經(jīng)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鹽類水解有了自己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嘗試給出鹽類水解的定義。再經(jīng)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鹽類水解的本質。

  7. 然后提出問題4鹽類水解有何規(guī)律?學生根據(jù)鹽類水解的定義和本質,再回扣分組實驗的結果,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即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

  8. 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方程式來表示鹽的水解,以及多元弱酸的鹽和多元弱堿的鹽如何書寫其水解方程式?

  9. 經(jīng)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知道鹽加入水中有些會水解而有些不會。此時,應該趁熱打鐵,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tǒng)化。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的本質、定義以及水解方程式書寫的印象。該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整合與建構。

  10.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靜態(tài)的知識結構是否轉化為動態(tài)的程序性知識,并形成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活動經(jīng)驗結構,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通過練習獲得有關知識理解的反饋信息,促進知識的遷移,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此,我精選了嘗試性練習和創(chuàng)新應用性練習兩種類型的習題。嘗試性練習幫助學生知識再現(xiàn),創(chuàng)新應用性練習幫助學生將不同的知識技能結構進行重新組塊。

  11. 通過課下對作業(yè)的批改和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了解學生對該節(jié)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并提供反饋和評價。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12. 再根據(jù)提供的反饋評價對教學設計進行改組優(yōu)化。

  13.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jié),本節(jié)主要從彈力的產(chǎn)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chǎn)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之后,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jié)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后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jīng)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于彈力的產(chǎn)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較為復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桿、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tǒng)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并且他們也樂于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jié)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chǎn)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秘,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chǎn)密切的聯(lián)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于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chǎn)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fā),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xiàn),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過渡句: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并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了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么樣的力?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繼續(xù)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jié)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后,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yǎng)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xiàn)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本節(jié)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于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jié)課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jīng)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jié)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復原狀,并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么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jù)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于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并強調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接著繼續(xù)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并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chǎn)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jù)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持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fā)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墻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后,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chǎn)生時產(chǎn)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fā)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xù)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么樣的,并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復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于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了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桿、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于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據(jù)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后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然后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里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后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guī)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后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后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達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過渡句:最后就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則是畫出課后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繼續(xù)在課下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為今后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杠桿》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課。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jié)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jié)課內容包括:什么是杠桿?杠桿的五要素,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杠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用撬棍撬石頭,讓學生尋找杠桿的特征,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杠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相關圖片熟悉杠桿的幾個名詞。然后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杠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系,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充分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內容特征,我確定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知道有關杠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認識什么是杠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杠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杠桿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2)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3)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xiàn)象,尋找實驗數(shù)據(jù)之間的規(guī)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4)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密切聯(lián)系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其中教學重點是

  (1)知道什么是杠桿,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jīng)歷一次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全過程,并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是

  (1)怎樣找到杠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得出結果。

  三.學情分析:

  在以前學習中,學生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杠桿的應用及變形杠桿打下了基礎。。經(jīng)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并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此之前已經(jīng)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于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于本節(jié)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shù)乃季S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是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說教學設計

 。ㄒ唬、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習動機、感知教材

  以《史記》中有關咸陽宮的記載引入,簡單的介紹咸陽宮的規(guī)模,引發(fā)學生思考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建設這樣龐大的工程,由此讓學生想到是運用的機械(工具),此時教師出示在中國古代生產(chǎn)生活中用的桔槔及戰(zhàn)爭攻城中運用的投石機,了解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就懂得機械,使人類文明不斷地進步,然后通過男女生捏粉筆頭比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對接下來的新課學習充滿期待。

 。ǘ┬抡n學習

  1、認識杠桿

 。1)杠桿的概念:

  通過觀察一組圖片,結合生活中使用這些工具的體驗,引導學生說說這些工具的共同點,抽象出杠桿的定義。這種處理方式體現(xiàn)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時也符合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過程。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杠桿應用的實例,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并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2)杠桿的五要素

  在觀看動畫過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了解與杠桿有關的幾個名詞。分別是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在了解過程中通過看圖讓學生會找出一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硨W習畫動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多媒體模擬畫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過程,教會學生作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是本節(jié)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采用的是直觀教學示范畫圖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畫動力臂和阻力臂。在這里一定要強調學生正確規(guī)范的掌握畫力臂的方法。

  2、探究杠桿的平衡的條件

  (1)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平衡來理解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2)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 提出問題:通過生活中我們玩的蹺蹺板為例說說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提出問題:杠桿要平衡,動

  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么關系?

  ②、 學生猜想與假設

  請同學們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實例進行猜想。他們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他們一定都認為杠桿平衡會跟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關,對學生的猜想及時予以鼓勵。并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猜想設計實驗表格并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得到確切地結論,不能只憑猜想,還必須通過實驗來研究,這樣我們就設計實驗討論如何去測量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教師介紹實驗器材。 ④、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即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并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與驗證猜想

  各個小組對本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當F1·L1與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時,杠桿就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就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⑥、 評估、交流與合作

  學生交流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沒有豎直向上拉彈簧測力計,會怎樣?掛鉤碼后,還能否調節(jié)杠桿平衡?實驗為什么多次進行?還可以回顧實驗有什么不妥之處,可以怎樣改進等等。實驗結束后,每個小組把實驗過程和結果寫成實驗報告,并在班上報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與交流(由于時間關系,可以安排在課后交流)。

  五、說教學方法:

  對于杠桿的概念,我通過讓學生觀察,親自體驗,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杠桿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fā)現(xiàn)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數(shù)據(jù);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數(shù)據(jù);四: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得出結論。我采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間的規(guī)律并得出結論”的程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盡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六、說學法:

  本節(jié)課學生可以采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fā)現(xiàn)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jié)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于杠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學習法是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杠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jù)本節(jié)內容的特征,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讓學生成為反現(xiàn)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者”,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yǎng),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說課,不足指出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們多多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二節(jié)《聲音的特性》中的內容。在“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之后,通過各種各樣的聲音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并通過實驗得出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通過生活實例指出聲音的音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并為后面認識噪聲的防治、超聲與次聲奠定基礎。通過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學習兩種基本探究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在新課程標準對于《聲音的特性》一節(jié)的要求是: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xiàn)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運用。

  二、說學情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及好奇心;學生前面通過對“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的學習,已經(jīng)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學生的腦海中對于生活中的聲音的現(xiàn)象也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這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掌握欠缺,以及在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學生會由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從而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為此,通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認識音調與響度的區(qū)別,并進行易錯鞏固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對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目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并通過實驗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會獲得物理知識的過程,激發(fā)物理的學習興趣,并在這過程只學會觀察,歸納、總結。

  知識與技能方面: 了解聲音的特性;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兩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直觀方面:從各種活動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覺得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的基礎上,對于聲音的響度及音色要較容易接受一些。而對于音調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時所說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容易與聲音的高低(音調)混淆,因此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響度及其影響因素,音調及其影響因素;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qū)別。

  五、說教法

  本節(jié)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法以學生為本,主要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實驗探究、講解點撥、歸納總結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與常規(guī)教學相整合,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得到科學知識。因為聲音因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有助于學習,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學會觀察、總結,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學法

  本節(jié)課采用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即: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基本運用。還應該開始讓學生接觸“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因為要從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七、說教具準備

  鋼尺、鼓、紙屑、梳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對于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新課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作業(yè)設計”和“板書設計”。

 。ㄒ唬┬抡n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小白兔乖乖”動漫視頻,并提出問題:小白兔是根據(jù)聲音的什么特性來判斷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的?從而引入這節(jié)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兒歌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欲,并為聲音的特性(音色)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響度與振幅

  學生活動:輕輕拍手兩下和用力拍手兩下,感知聽到的聲音的強弱不同,進而引入“響度”的概念。

  教師演示:擊鼓,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需要重錘敲”的道理,深入提問“響度與振動幅度有什么關系?”后學生開始討論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況下問學生“怎樣觀察鼓面的振動幅度的大小”從而進行“轉換法”這一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同時用實驗現(xiàn)象驗證猜想,得出結論“聲音的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學生動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用刻度尺探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實驗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后趁機引入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一定。學生繼續(xù)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在此安排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學生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動的幅度有關以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并舉例,通過分析例子得出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與聲音的分散程度有關”。例: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前排減小說話的聲音,前排同學聽得到說話的內容,而后排同學卻聽不到;聽診器。

  2.音調與頻率

  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合唱社要排練合唱,需要有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從而引出“音調”的概念。

  學生利用自己的梳頭發(fā)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實驗:用同樣的力將刻度尺在梳齒上分別快速的劃過和慢慢劃過,比較聲音的該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判斷出聲音的尖細與低沉即可)并觀察梳齒振動的快慢;交流討論然后歸納總結出結論:聲音的音調與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在講到振動快慢的時候簡單介紹頻率。最后介紹古代打擊樂器——編鐘。(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感受聲音的高低,將其與聲音的響度區(qū)分開來,而介紹編鐘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古時對于聲音音調的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幾個現(xiàn)象進行判斷:

  ①“男低音高聲唱歌,女高音低聲伴唱”,“竊竊私語”,“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分別描述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

 、诶吓=械穆曇艉臀米影l(fā)出的聲音相比,誰的響度大,水的音調高。

 。ㄟ@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區(qū)分音調與響度)

  3.了解音色

  開始播放音頻: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音樂,然后提出問題:是根據(jù)聲音的什么特性判斷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發(fā)聲體的材料或結構不同,發(fā)出的聲音音色不同”。(設計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放松一下,并在輕松的氛圍下獲得新知。)

  學生回答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將學得的新知識“學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應的一個作用。

 。ㄈ┱n堂小結和鞏固

  本環(huán)節(jié)分主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學生理解具體概念,并討論影響因素。為了全盤把握,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記憶。

  最后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對“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從而實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并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

 。ㄋ模┳鳂I(yè)設計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課本43頁迷你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習用具幫助學習理解聲音的音調,并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ㄎ澹┌鍟O計

  由于有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所以采用的是綱要式板書,目的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的基本學習內容,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給與提醒。

  第二節(jié) 聲音的特性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3、音色——結構 材料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相關文章: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05-27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05-2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yōu)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07-06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5-23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