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來西亞的茶文化
導語: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一群稚齡小孩約5至12歲,是吉隆坡IdeonicKids安親班的20多位學生,被他們老師安排來茶藝教室體驗泡茶是怎么一回事;星洲日報檳、吉、玻、北霹靂區(qū)的中學生記者隊40多人,安排“茶藝之旅”來到茶藝教室認識茶葉和泡茶;SriGardenKualaLumpurSchoolInternational每年學校假期前就會安排各國學生過來上泡茶課,每次約有中學生50至80人不等;國民大學吉隆坡分校宿舍村華文學會將茶藝課程列為必學,工委們會按照既定時間表來茶藝教室上課;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有成人班的茶藝課程,我們茶藝教室的老師定期開講,從2006年至今,每年至少有三個學期;全國華小校長職工會吉隆坡聯(lián)邦直轄區(qū)分會及霹州分會的校長們分別在吉隆坡和怡保安排上過密集培訓的茶藝課程班;MalaysiaCultureGroup由定居在馬國的各國外籍人士組成的志愿文化團體。每年會有20多人來茶藝教室上泡茶課及茶文化觀摩;TheRotaryClubofKelanaJaya、TheJapaneseWomen'sAssociation等機構,都有不定期的來茶藝教室舉辦茶藝講座和茶藝交流會。
以上都是我們常年舉辦的茶藝課程,這些來自四面八方都是只知道有“茶葉”這回事的人,為什么不約而同都來學茶道?不外乎是因為社會大眾都懂得茶是一個特殊的文化項目。所以欲進一步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無論被動或主動安排來參加上述茶活動,盡管各各有不同的理由,從茶友的多樣化、多階層來看,我們知道大家得到有關茶資訊的來源必定是多元的,有受到東方如中國、日本,西方如英國的影響,他們并不偏執(zhí)于單一地域或單一民族的茶。
在這里,大家學茶都是從零基礎開始建構的,他們并沒有帶著任何特別基礎而來。所謂零基礎,就是馬來西亞的基礎,他們包括老師與學生都還沒有真正受到所謂茶道流派的影響。因此在馬來西亞這樣的時間空間,我們要來喝我們自己的茶,這包括:我們喜歡的茶,我們喜歡的喝茶器具,我們喜歡的泡茶方法,以及我們喜歡的茶道美感與思想。
如果大家認為這樣的喝茶生活很好。一直繼續(xù)下去,這就是馬來西亞當代的喝茶生活;如果加上一些對茶道精神、茶道美學有所追求的茶友參與,那么大家的喝茶方式、喝茶理念就會被發(fā)展成為一種豐富的、精致的文化,這就是馬來西亞當代的茶文化;如果大家認為他需要茶文化,而這就是他要的茶文化,那么在這樣的從零基礎開始的茶文化,在這樣的時空建立起來的茶文化就是屬于我們的馬來西亞茶文化,不是日本的色彩。不是英國的色彩,不是中國、韓國的色彩,是真正的馬來西亞的本色。我們熟悉自己生長的這個地方,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茶葉,這樣的茶葉必須用哪種泡茶器,如何沖泡才好,不必模仿或特意要制造什么風格,這樣就會產(chǎn)生屬于這里當代時空的茶文化。
有人會問:我們喝的茶都不產(chǎn)自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茶文化又如何成立?大家不必遲疑,雖然我們用的大部分茶是別地產(chǎn)的茶,我們用的茶具是別人做的,但茶葉與泡茶器那是既有元素、既有材料,我們可以用它來表現(xiàn)自己的泡茶藝術,說自己的茶話,開創(chuàng)自己的茶道思想,建構我們要的茶文化。難道非要全新創(chuàng)造一種茶出來不可嗎?這就像作家,他們用的筆是別人做的,他們也許使用華文或英文書寫,但它的內(nèi)容是寫我們本土的故事,我們的思想,把馬來西亞當代人的感情描述得很好,所以這些作品就屬于是馬來西亞文學,它不會因為作家用華文或英文寫,就變成是中國文學或英國文學這樣,也沒有必要先去創(chuàng)造一種文字出來。茶文化也如此。
【馬來西亞的茶文化】相關文章:
韓國的茶文化01-06
茶道茶文化03-29
禪茶文化07-24
安溪茶文化03-18
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03-29
俄羅斯茶文化03-29
茶文化社會功能12-12
中國唐代的茶文化05-26
杭州茶文化介紹03-20